暮色漫过上堡村的吊脚楼,禾晾架下的篝火已腾起橙红光芒。我们芙蓉学子乡村振兴苗岭笙歌项目团队踏着最后一缕晚霞走进寨子,芦笙声裹着糯米酒香从木楼缝隙溢出——这场与侗族乡亲共赴的篝火晚会,正待音符与舞步点燃夜空。


湖南理工音乐学院学生谭仕翰抱长笛站在舞台上,吹奏起《梁祝》旋律。月光落进笛孔,蝴蝶泉边的故事便有了苗岭温度:笛声掠过鼓楼飞檐,被山风揉碎成篝火里的火星。几个穿靛蓝侗布的小姑娘跟着旋律晃起银项圈,穗子上的铃铛叮叮当当,像给音符缀上亮片。胡宸阳唱响《青玉案·元夕》时,“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意境先于百花绽放,篝火盆中火树银花腾起,柴火噼啪作响愈发欢腾。侗族乡亲载歌载舞,百戏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最热闹的是竹竿舞。我们套上侗族服饰,仿佛被绣片花鸟赋予灵动感——百褶裙扫过地面,竹竿“嗒嗒”节奏顿时亲切。一个扎冲天辫的小男孩拽着我的衣角往舞阵里拉,喊着“跟着阿妹跳!”长竹竿在火光里开合如蝶翼,我们踩着“开合开开合”的鼓点蹦跳,裙摆银饰与寨民侗锦腰带在晃动中织成流动花毯。几次脚忙手乱差点绊倒,都被旁边阿嫂及时拽住手腕,换得哄笑里的暖意。


夜深,篝火渐成星子,众人哼起古老歌谣。围坐听大哥用侗语讲月亮传说,长笛轻搭旋律,火光在每个人脸上明明灭灭。忽然明白,今晚《梁祝》的笛声是落进苗岭的蝶,《青玉案》的词句是沾了米酒的诗,竹竿舞里踩错的步子,都是星光下最鲜活的注脚——乡村振兴的故事,从不止于田野调研,更藏在与歌声、笑语、侗族乡亲手挽手跃动的夏夜烟火里。
(责任编辑:黄璇 审稿:蔡奕 审发:喻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