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下午,笙歌苗岭项目团队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痛点,先后来到当地民宿与土特产店,以青年学子的视角与技能为经营者出谋划策,让帮扶措施更接地气、更见实效。


走进那家由吊脚楼改造的民宿,木质结构散发着淡淡的松木香,美人靠上的雕花纹路被岁月磨得发亮。经营者苗族大哥正坐在堂屋整理游客留言本,见队员们来了,连忙起身招呼。他坦言,民宿的特色体验很受欢迎——客人能跟着苗家阿妈学做酸汤鱼,能跟着他上山认草药,但旺季一过就冷清,线上也没什么人知道。队员们翻看留言本时发现,不少游客夸“夜景美”“饭菜香”,便提议:“大哥,咱们把客人拍的夜景视频、围坐吃酸汤鱼的热闹场景剪一剪,发在抖音上,再挂个‘苗寨住宿+晚餐’的团购链接,肯定能吸引更多人。”还主动提出帮他调试客房Wi-Fi,“让客人住得舒服,自然愿意帮您宣传”。大哥听着,手里的笔在本子上记个不停,眼里满是期待。


离开民宿,团队来到土特产店。货架上的苗绣、腊肉、青钱柳茶等整齐排列,店主王大姐已能熟练打开直播间,却愁于观众不知如何联系自己:“说微信号总被警告,可咋整?”队员们笑着支招:“您可以在直播间引导大家看主页简介,用‘微叉’代替‘微信’写上联系方式;再注册个小号当榜一,在小号主页留信息,有人问就说‘看榜一’。”王大姐跟着操作,很快弄明白,笑着说:“这下不愁客人找不着我了!”


夕阳西下时,团队走在回住处的路上,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村民的需求与团队的计划:明天帮民宿修Wi-Fi、剪视频,后天陪王大姐试播一场……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实则是青春力量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由修通一条网络、教会一个技能、卖出一件特产这样的小事串联而成。笙歌苗岭团队的脚步不会停下,他们将继续用所学所长,把“助力”二字落到实处,让苗寨的酸汤更鲜、苗绣更艳、山货走得更远,让青春的汗水真正浇灌出乡村振兴的果实。
(责任编辑:黄璇 审稿:蔡奕 审发:刘隆华)